中国内衣行业厂家众多,集中度并不高,在内衣产品的消费方面具有消费人群广,消费习惯、消费能力差异大等特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2022年中国内衣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融资策略研究报告》,中国的内衣市场,年销售额在1000亿以上,且每年以近20%的速度在增长,在整体的市场中女式内衣约占到了60%,市场规模约超过600亿元。
内衣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内衣的总需求量将长期保持增长的趋势;另外,随着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会逐渐提高,对内衣的需求也会向高品质、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需求数量的扩大以及消费品质的提升,未来都会推动中国内衣行业市场需求的增长。
内衣行业厂商众多,规模大小不一,产品的档次差距较大。低端内衣产品还停留在较为基本的功能上,这类产品的供给能力很大。中高端内衣除满足基本功能之外,更多需要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审美和内心体验需求。
行业集中度提高,品牌竞争力凸显。目前国内内衣生产企众多,从生产领域来看,产业集中度较低,但随着国内一线内衣品牌企业规模的快速增长,近年来中国品牌内衣的行业生产集中度虽略有波动,但总体来说有所提高。从消费领域来看,国内目前中高档的品牌内衣的主要销售渠道是百货公司等大型零售企业,销售的内衣品牌数量在数十家,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近些年国内重点大型零售商业集团企业销售前十名女士内衣的市场综合占有率为50%左右。
男士内衣市场潜力巨大。和日益发展壮大的女性内衣市场相比,中国男性内衣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男士内衣的产量和销量远低于女士内衣。但是中国男性内衣消费者为数众多,对品牌内衣有较大的需求。
内衣生产格局
国内内衣生产厂商主要分布在广东、长三角等区域。
广东板块以汕头、深圳、东莞、佛山、中山五个区域为主要代表。其中汕头是中国内衣行业产出最大的区域,内衣种类齐全,产业链完善。深圳和东莞毗邻香港,是全球内衣寻求加工贴牌最早的地方。广东板块的主要品牌包括曼妮芬、安莉芳等。
长三角板块以浙江的义乌和温州,江苏的苏州、常州、无锡为主要代表,上海是中国的时尚之都,在国内内衣行业占据重要地位。江苏则是国内传统的纺织大省,内衣的产销量都位居行业前列。该板块的主要品牌有古今、黛安芬等。
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劳动成本的增加、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以及内陆地区物流条件的改善,中国内衣生产基地的扩大逐渐向安徽、江西和山东等区域转移,形成新的生产基地集群。
内衣产业链
内衣上游原料主要有面料、附配件、花边、丈根、印染,内衣生产厂将这些原料经过研发设计,生产出相应的内衣产品:文胸、内裤、塑身衣、家居服、保暖衣等。下游终端零售为:商超、专卖店、店商平台。
对内衣行业来说,产业链的两端“研发与渠道”产生的附加值较高。研发、设计是内衣行业产业价值链的驱动力所在,也是体现品牌价值的根本所在,研发能力决定了内衣企业创造价值的大小。销售渠道一方面由于其创造的附加价值较高,另一方面也是由内衣本身的属性决定,通过销售渠道将产品的理念和功能有效的传达给最终的消费者是内衣产品价值实现关键的一环。
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行业竞争不规范
我国内衣行业生产企业众多,且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和质量参差不齐,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品牌建设与营销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品牌内衣的新款式被模仿、翻版,抄袭现象较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衣行业的有序发展。
(2)品牌化运营能力不强
国内内衣行业起步较晚,行业内专业人才比较匮乏,尚未形成成熟的品牌运营模式,品牌化运营能力不强。
内衣行业的发展趋势
1.品牌发展趋势
内衣行业由产品经营、渠道经营为主向品牌经营为主过渡;品牌定位细分市场越来越精细,品牌风格差异化明显;知名品牌的顾客忠诚度提高;行业市场规模的品牌集中度逐步提高。
2.产品发展趋势
产品设计时尚元素逐步与国际流行趋势接轨;产品设计的系列感增强;产品注重与外衣的搭配,注重低碳和环保,更加注重内在质量和穿着的舒适性,已产生内衣个性化定制的商业模式。
3.生产发展趋势
自主生产是品牌内衣厂商主要的生产模式;生产设备现代化、自动化程度提高;普遍采用柔性和精益生产方式;逐步将形成技能和知识水平较高的产业工人群体。
4.供应链发展趋势
各品牌的供应商和生产商高度协同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自建规模化的物流配送中心,物流配送扁平化、一体化,以及信息化管理应用程度大幅提高,使商品供应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5.渠道发展趋势
渠道由粗放增长转向精细化经营;直营终端仍为品牌内衣的主要渠道,知名品牌的渠道运营能力得到加强,品牌的市场覆盖面加大;各品牌注重提高终端的用户体验;电子商务作为新兴渠道,规模快速增长。(中商情报网)